前不久,上海又开幕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展览《玻璃革命》。展览位于闵行区的漕河泾综合保税区内,展示了来自威尼斯贝伦戈工作室的42件作品,分别出自英国、法国、奥地利、瑞典、意大利和中国的9位艺术家。这些作品创作的时间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,是新玻璃艺术发展过程中涌现的精品,艺术家们对玻璃材料和创作方法重新构想,探索新的审美维度。
一进门,就能看到来自英国艺术家,马丁·布拉德利于1993年创作的“棋盘”。全套16件作品组合对应了国际象棋中16颗棋子。布拉德利深受中国文化影响,他对东汉古籍《说文解字》研究,让他在作品中充满了符号的重组与释义。
“生命就是一场伟大的游戏”这是61岁的他在威尼斯穆拉诺创作时留下的感叹,回顾人生时,“整幅内心的风景图像就立刻变作一个高低不平的层叠棋盘”。半人半羊的牧神,美人鱼、溜冰鼠等等形象或来自童年岁月里阅读的英国文学路易斯·卡罗的小说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;又符号化的暗含着佛教中的贪嗔痴,恶鬼与菩萨,婴儿与佛陀。“我们同时是游戏、棋盘和棋子。”每一步棋,都在时刻变换着。
艺术家布拉德利游历欧亚南美大陆,能说十多种语言,包括中文、日语、藏文和印地语,一生作过130多场个展,作品被大英博物馆、泰特美术馆、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等永久收藏。虽然他于去年逝世,但他将自己精彩的一生,囊括在这套装置作品中。这套作品现存两套,一套在威尼斯,一套在上海。
右侧临窗的作品和两件图腾柱是来自意大利艺术家西尔维奥·维亚图罗的作品。
他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卡拉布里亚,青年时期,北上威尼斯学习玻璃工艺。正值70年代美国“工作室玻璃”Studio Glass艺术运动风起云涌,他勇敢的摒弃了制作玻璃器皿等传统工作,而是转向绘画和雕塑,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能看到的浓郁的地中海风情:阿马尔菲海岸的柠檬黄,阳光下海水折射的蒂凡尼蓝,浓郁的色彩能赋予空间阳光和活力。
玻璃在热力的作用下,或弯曲成波浪式的曲线,或融合着浮沫般的气泡,在阳光下,能让色彩更具有变化,充满动感。
“玻璃革命”顾名思义,是打破玻璃作为轻工业产物的身份,将展示其更高的文化设计艺术附加值。策展方意大利贝伦戈工作室(Berengo Studio)希望能够借此机会,帮助艺术家用玻璃的方式进行创作(Making art with glass),还设有“艺术家会客厅”,艺术家们定制雕塑的源头就在这里。
今年7月,中国艺术家邬建安,即央美实验学院的副院长,博士生导师,前往威尼斯穆拉诺岛的工作室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创作。一共创作了18套作品,这一系列名叫“看不见的脸”。一套作品由两件作品组成,小的镜面雕塑会置身于大件雕塑腹中,讨论了外在形式和内在身份之间的关系。这套作品是邬建安老师一贯以来创作的《山海经》题材中的刑天。刑天舞干戚,猛志固常在。艺术家将無干戚的手化作头颅,将精神的力量凝聚成大雕塑的内核,设计出了内外自我的差异化的张力,即外在面具与内在自我二元变化的心理。
“数百年以来,玻璃一直被视为简单的装饰,或功能性的媒介。我们粉碎了这一成见。”贝伦戈工作室创始人阿德里亚诺·贝伦戈先生说道。在这里,你实实在在的能感受到了一场诞生于熔炉深处的,伴随着火焰炽热的,艺术的革命。